首頁 > > 正文

扎根農村成就人生夢想——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武漢鼎

●本報記者 苗欣

清水河縣畜牧局退休干部武漢鼎日前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受到表彰。

武漢鼎曾說:“我這一生就是苦斗苦熬,反正是堅持到底,我就是想讓老百姓過上好生活,這是我們國家啃硬骨頭的一項大任務,我作為一名黨員,我有這個責任,也有這個義務。”武漢鼎的心里永遠裝著鄉(xiāng)親,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是他的人生夢想,為此他扎根農村60多年。

武漢鼎1933年8月出生于清水河縣北堡鄉(xiāng)大陽坪村,197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6月從清水河縣畜牧局退休。武漢鼎從參加工作到現在60多年來,一直心懷農村,心戀農業(yè),心系老百姓。他經常深入農村和農業(yè)生產一線,堅持義務科技扶貧和自費扶貧。

他與農民群眾融為一體,充分發(fā)揮所學之長,為農民群眾服務,以頑強的精神和堅韌的意志艱苦奮斗、扎根基層,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60多年在基層一線推廣農牧實用技術25項,推廣了農業(yè)抗旱優(yōu)良品種及牲畜優(yōu)良品種和牧草優(yōu)良品種35個,使當地12000多人越過溫飽線,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為此,他被當地的老百姓稱為:農民脫貧致富的貼心人。 

武漢鼎退休不退崗,在退休后的20多年里,先后在清水河縣的5個鄉(xiāng)鎮(zhèn)、15個行政村、30多個自然村開展科技扶貧服務,他主動找項目,自己出資20多萬元,行程3萬多公里,全部精力用在所蹲點村的科技扶貧上。與此同時,還幫扶特困家庭、殘疾人等50多戶,資助農村貧困失學兒童54名。

在他長期蹲點的城關鎮(zhèn)暖水灣村期間,武漢鼎不斷學習黨的政策,抓住堅持科學發(fā)展這個硬道理,動員農民調整種養(yǎng)殖結構,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加200元以上,從2000年以后農民人均純收入穩(wěn)定在3000元以上。在他的幫助帶領下,暖水灣村走上了生態(tài)、經濟、文明的小康之路,村里接通了電,用上了無線電話,吃上了自來水,家家戶戶購買了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全村整體從過去舊村的土窯洞搬遷到新建的石窯洞。此外,暖水灣村的科技扶貧和早作有機生態(tài)農業(yè)輻射到北堡鄉(xiāng)的大陽坪村和老牛坡村,使這兩個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以上。

曾經,在武漢鼎長子武斌的眼中,武漢鼎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漸漸地他才明白,父親一輩子舍小家顧大家,不是對家人無情,而是心有大愛。“他的情,他的愛,早已融入到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身上。父親這輩子,就是為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活著的。”武斌理解父親的感情。

清水河縣城關鎮(zhèn)韓慶壩村村委會副主任嚴瓊1986年嫁到暖水灣村,說起當年的生活那真是一言難盡,“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樣,婆家住在土窯洞里,炕上補丁摞補丁的鋪蓋和地下幾個壇壇罐罐就是全部家當。村里人每天只吃兩頓飯,都是以土豆和葫蘆為主,摻點莜面、小米,再加上點兒油鹽。中午,壯勞力在地里燒幾個土豆就頂午飯了?!眹拉傉f,如今暖水灣村村民的生活比當年好百倍。這些年來,是武漢鼎幫助大家走上致富路。

“榮譽只屬于過去,任何時刻都必須從零開始”,這是武漢鼎的人生信條,他始終堅持“兩個務必”的精神,把共產黨員比作種子,農村比作土地,黨員這粒種子只有深入到農村這塊土地才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他深刻地意識到只有深入到基層堅持走群眾路線才能真正體現出人生價值,才能真正無愧于黨和人民,才能更好地服務“三農”。

[責任編輯:孟捷]